5月18日,我院欧阳静教授在《中国人口报》理论版发表文章《促进新时代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全文转载如下。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障是解除人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大民生保障制度,也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要制度安排,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视域下,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是“十四五”时期一项迫切而艰巨的重大系统工程。
医疗保障制度历史变迁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经历了初步探索的政策框架期、调整变革的政策密集期以及迭代重塑的政策成熟定型期等多个阶段,目前已经构建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奇迹。从历史发展进程阶段来看,医疗保险从覆盖企业职工起步,实现了从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单一责任到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责任共担,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全体居民的重大转变。传统初级医疗保障制度逐步被新型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所取代。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医疗保障制度深化改革构筑了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之路
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中,医疗保障是一项需要且应当覆盖全民的制度安排。如今,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疗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参保人数达13.6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参保。伴随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不断优化。
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群众待遇稳步提升。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医保基金收支基本稳定,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对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叠加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叠加大病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已达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当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医保基金的有序运转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医疗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完善医保制度体系和制度架构,推动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例如,基本医保制度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权益为宗旨,通过制度扩面和政策完善,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命健康,维护社会的持续稳定;从整合医保制度、加强服务管理、统一基金监管等多项任务着手,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发展;明确医保支付价值导向,构建健康主导、创新驱动的医疗保险治理体系新格局。总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走向纵深,持续完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保制度运行总体平稳,群众待遇巩固完善。
医疗保障制度未来将更加系统、协同、精准、成熟
如今我国已初步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道路,全民医疗保障网不断织密扎牢。面向未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需着力于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全面深化改革,优化现行制度安排,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优化医疗保障协同治理体系,构筑医疗保障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医保治理现代化水平。
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由以政策为主体向以法律为主体迭代升级。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必须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必须实现医保治理向科学化、法治化、标准化转变。以往医疗保障工作主要依据政策进行管理,容易出现制度碎片化等情况,而法治化进程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医疗保障法已被纳入预备审议项目。
由单一医保体系向多平台整合的健康保障体系转变。早期医疗保障工作主要集中在医疗保险体系建设,一个突出成果是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实现整合统一。未来,在进一步巩固基本医保制度的基础上,应着力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互补衔接,增强基础性和兜底性保障功能,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提供系统集成的健康保障路径。
由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向共建共治共享的全员模式转变。早期医保管理主要以政府为主体,依据政策性文件进行管理,社会及个人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不强。由于医疗保障具有很强的互助共济性,今后医保治理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互助共济,在完善责任均衡的多元筹资机制、拓宽医疗救助筹资渠道等方面坚持多主体协商共治,更多体现互助共济、共治共享的理念,努力建成具有制度框架统一、责任分工明确、筹资科学合理、救助精准有效、保障实质公平、支付高效便捷等优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系陕西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健康管理与创新决策学科团队负责人,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