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

人文管理学院召开陕西中医药大学“思邈学者”分论坛 “中医药文献及文化专题”学术报告会
来源:人文管理学院 作者:人文科学系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3-05-25 09:41:47
A A A

  5月24日,陕西省第五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陕西中医药大学“思邈学者”论坛“中医药文献及文化专题”学术报告会在5103会议室召开,特邀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的李亚飞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古籍资源研究室的王婧琳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弓明燕博士海南医学院的余泱川博士作学术报告。人文管理学院班子成员、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硕士点负责人付新军、导师张建伟以及各教研室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付新军教授主持

  欧阳静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场辞,她提到本场研讨会将聚焦于中医医史文献、中医药文化及医学人文等前沿热点问题,希望通过研讨能够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以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随后四位来自不同科研院所、高校的优秀青年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付新军教授、张建伟副教授对四位青年学者的精彩报告分别做了点评。

  会上,李亚飞博士王婧琳博士分别作了题为以甘草为中心论中医药的中和思想和《“古籍–临证的关联及感悟——以吴门医家沈安伯考述为例学术报告李亚飞以甘草这味药为切入点,从“中和之性”“国老文化”“君子化身”三方面深入阐述了其中和之特点,展现了中医药文化里重要的中和思想。王婧琳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考证了沈安伯的生卒年和师从情况,梳理了吴门医派的传承脉络,分享了研究工作对临证治验及运用的促进作用。

  付新军教授点评道,李亚飞博士的报告是典型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课题,从中医药理论本身和儒家思想内外两方面对甘草的中和文化进行了解读,深入阐述了“中和”的价值观,体现出文史哲与中医药理论的交叉融合,同时以小见大,推陈出新,颇具新意。王婧琳博士的文献研究极为细致,在诸多的文献考证中澄清了一些疑难问题,并从古籍之中寻找智慧,运用到临床治疗中,没有困囿于“故纸堆”,这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价值和功用的最好诠释。

  弓明燕博士余泱川博士分别作了题为<黄帝内经>目为命门的目诊决死和《白玉蟾内丹养生理论对于身–心–自然–社会关系的构建学术报告弓明燕阐述了《黄帝内经》中“目为命门”之说及五类目诊决死生之法,梳理了中唐以前代表性医籍的“命门”学说,理清“命门”的含义和相关学说的继承发展过程,并展望了“目诊”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余泱川以中医学术史上的“白玉蟾现象”出发,介绍了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内丹思想,着重探讨了其关于“身”和“心”内涵的思考以及身心关系、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指明了其“性命相合”思想的社会意义。

  张建伟点评道,弓明燕博士中医学、史学、文献学、哲学同参,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其研究使混乱的“命门”概念明晰,最后又提到“目为命门”学说的现代意义,体现出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服务于中医临床诊治的特点。余泱川博士的报告将中医药理论同道教思想文化结合起来,超越了侧重于术的层面的传统研究,从道的层面系统、全面地阐释了白玉蟾贯穿身–心–自然–社会的完整思想体系。

  本场学术报告,展现了当代青年博士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为人文管理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定的启发。2023年5月24日人文管理学院来稿  /胡一凡  审核/张媛  终审/马真、李曼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世纪大道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